賞鳥的道德觀:尊重生命
這個題目看起來很硬,可是卻是我們在進行生態觀察時與生物們最直接產生的關係,也是我們最常跟人家吵的臉紅脖子粗的話題。不管是賞鳥、賞蛙、賞蟲,我們都無可避免的會讓被觀察者受到威脅。這裡不以討論為目的,我盡量以實際的例子讓大家思考。
我本來很想學Discovery、NGC或生態電影在片尾所說的:「本文在編寫完成過程中,並沒有造成任何一隻動物的死亡」,可是很不幸的是,在我所舉的例子中,卻有很多是造成了鳥類的傷亡或驚嚇,甚至是我自己不慎造成的。在這裡並不是要自首,而是要讓大家知道,不管有意無意,你不但在扮演生態觀察者的角色,同時也正在這場故事不斷發生的生態劇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臺灣的賞鳥風氣在近年越來越盛,對臺灣而言,賞鳥人口的增加當然對生態保育有了更多幫助,可是因為賞鳥者的熱衷及著魔,賞鳥行為也帶來了對生態的干擾及危害。
我們要先對「干擾」下一個定義,事實上,當你踩進生物們活動的區域,就已經造成了干擾,走進草叢,驚起了一大群的小稻蝗,你也許覺得看來相當壯觀,可是你可能也已經驚走了一對正在草叢中抱卵的棕三趾鶉,或者把牠們的巢位不經意的透露給了空中正在尋覓獵物的紅隼;而這群小稻蝗更可能成為空中飛行的燕子或電線上守候已久的大捲尾及棕背伯勞的食物。甚至當蹲倨在鳥巢邊準備拍攝親鳥回巢餵食的過程時,你也可能已經讓親鳥不敢回巢,而使得巢中的雛鳥面臨死亡的威脅。棲地的開發(陽明山國家公園五年的統計中,陽金公路已經撿拾到將近六千多隻的脊椎動物屍體)、進入、人類活動所留下的痕跡、氣味都是一種干擾。
其實人類的血液中仍然流著狩獵的本能,原始人利用驅趕、誘食、守候的方式來捕殺動物,用長期觀察來瞭解獵殺對象的習性。直到今日,狩獵行為不再,長茅、弓箭變成了望遠鏡、照相機,觀察變成了休閒,不過這些本能仍然成為追蹤鳥類的工具,賞鳥或進行生態觀察的過程中,我們只不過是恢復了祖先們的原始本能;因為有些賞鳥人在看不到鳥的情形下,這些原始的手段都全用上了,包括丟石頭再大聲吼叫。
追逐稀有種鳥類、生態攝影或是進行鳥類研究都可能會造成干擾,這幾年成為一門生態顯學的生態攝影,有了長鏡頭一顆,可以拍出漂亮的鳥,他就算是生態攝影家。不過我們也看到要求不拍攝鳥巢或足以對鳥類造成傷害的攝影作品的自制公約出現,當然,這也包括了以食物誘出鳥類來拍攝的動作,這種以食物誘集鳥類的方法,必須長期撒下誘餌來讓鳥類解除戒心,並且定時來到同一地點報到,這種方法也同樣讓天敵學會在此守候,鳥還沒拍到,可能已經讓許多鳥類慘死於天敵的口中,鞍馬山220、230林道的帝雉及藍腹鷳便是在所謂鳥類生態攝影者長期以飼料誘食的設計下,不斷的被野狗、野貓、鳳頭蒼鷹及獵人所捕食,在我自己已知的記錄中,已經有四隻次的成幼鳥陳屍在誘食地點附近。
曾經有人問過:用閃光燈真的會對鳥類造成影響嗎?舉個我高中時切身之痛的例子,為了拍一排站在基隆八斗子垃圾場電線上的洋燕,我用閃光燈補光,就在閃光燈一閃的瞬間,一隻洋燕就因為受到驚嚇導致休克,在我眼前掉下地面死亡。鳥類體型小但心臟跳動的相當快,這種驚嚇足以讓牠們轉眼間便即死亡。
有時我們也很難去界定干擾的程度及可能造成的傷害,在進行一次穿越線的鳥類調查時,我們發現一個在蕨類植物中的繡眼畫眉巢,三隻雛鳥在巢裡蜇伏,我們看了一會兒,決定調查結束再回來觀察,結果等到調查結束,我們所留下的氣味及干擾已經吸引了一隻鳳頭蒼鷹,三隻小鳥無一倖免,現場只留下一個空鳥巢及一根兇手留下來的羽毛。
如何在賞鳥時不造成干擾?很難,除非你不賞鳥,我們能作的是如何減少干擾,試著把你自己的角色放到這個環境中,讓這些生物們接受你,即使是聞到你的味道也不會驚惶失措;讓自己在賞鳥時也融入了這個世界,在一次春陽的觀察過程中,曾經有個蹲在地上觀察螞蟻的鳥友,後腦勺左右搖晃的馬尾被一隻鳳頭蒼鷹盯了好一陣子,差點就被牠在後腦勺抓出四個洞,因為被這隻眼睛不知算好還是算差的鳳頭把馬尾誤當成鳥了。
對生態系造成影響,其實是很簡單的,越大型的動物被干擾的次數會較頻繁,可是小型的生物就更慘了,你一腳踩進軟軟的森林下層,可能什麼動物都沒看到,但是躲在你腳底下那層蓬鬆而肥沃的土層裡的各種生物就苦囉,有的已經被你踩的扁扁的,有的還卡在這處被腳壓的結實的土層中不斷的掙扎。而只要進行一次夜間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大自然的生物原來很多晚上都不睡覺,包括水域內的蛇、蛙及昆蟲,小朋友嬉鬧著,水池中的澤蛙及白頷樹蛙登時閉了嘴,今晚牠們不但要小心被抓起來把玩,連老婆可能也找不著了,即使觀察後大家很守規矩的把青蛙們放回原地,無疑地,今天牠們的作息已經被干擾了,而盤在闊葉樓梯草間的赤尾青竹絲今晚也因此得餓肚子了。
進行生態觀察本來就是來了解大自然的,其實你多多少少都會影響到生物們,所以抱著學習與謙卑的心,在進入大自然時給這片土地多一些尊重,你可以從牠們的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